《关于全力打响“上海文化”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》发布,使得上海这座原本就站在中国影视产业高地的城市,加速了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步伐。
三年来,上海抓住创作这个“牛鼻子”,把“上海出品”做成品牌。在上海影视创作的新高地上,人们被上海出品的佳作温暖着:去年,电影《地久天长》在柏林代表上海摘下最佳男女演员银熊奖;今年,影视产业逐步复苏时,献礼建党百年的《1921》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举行了开机仪式,为市场注入第一股暖流的《第一次的离别》《荞麦疯长》等也都是“上海出品”。
三年来,上海以科技影都为引擎谋求变革,引企引智,打造上海影视的工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两个闭环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仅松江区就新引进了影视企业549家,同比增长124.08%。目前,上海已集聚7000多家影视企业,覆盖产业链日趋完善。同时,上海在培养影视青年人才方面注重与产业的对接,既鼓励电影院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,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,开发一些实操性较强的人才孵化项目,也鼓励各影视企业推出人才实训项目,通过电影拍摄实训等方式培养青年电影人才,迎来“坏猴子72变”计划、腾讯企鹅青梦计划、阿里灯塔学院等一批全国影视企业实训项目落户上海。
工业体系与人才机制“双驱动”,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步履四季不停。
“上海磁场”紧扣工业需求,以科技撬动的产业升级风景正当好
顺应全球电影产业的变局,《三年行动计划》提出,全面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级,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。
一方面,创建更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,始终是上海接入国际顶尖影视制作产业的一把钥匙。另一方面,新技术新模式催生的产业变革,使得5G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信息化互联网技术成为推动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。